当前位置: > 论文中心 > 教育论文 >

走在教育分流合理化的路上

时间:2013-10-09 11:32 点击:
每个人在一个教育阶段结束之后的教育选择看起来顺其自然,实则包含了受教育者方方面面的考虑,其做出的选择也在对教育、社会的发展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。本文将对我国以及西方学者对教育分流研究的现状、问题及提出的对策进行综述,以期引起大家对教育分流问
  教育分流是现代学校教育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,是社会和个人的双向选择。教育分流是以个人能力为基准,决定在什么时候,以何种方式,接受何种教育内容的政策。学生往往因为分流时的不同选择而造成教育实际的差异,所以,教育分流时的正确选择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。
  1国内外教育分流研究的缘起
  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施教的教育者,他指出育人要“深其深,浅其浅,益其益,尊其尊”,也就是因材施教。早在西周时期,我国教育内容便有了“六艺”之分,通过教育为国家培养不同的人才。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,社会分工结构的形成,教育分流问题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。但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,我国古代的这种教育精神只对社会上层阶级产生影响,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影响不大。西方大规模的学校教育分流活动发生在10世纪欧洲工业革命以后,当时教育系统里的“双轨制”就是典型的学校教育分流制度。随着时代的进步、社会经济的发展,教育分流方式由“双轨”转向“多轨”,教育分流发生的时间段也从最初的基础教育上移到中等教育、高等教育。西方学者从17世纪中期开始关注教育分流现象,夸美纽斯在其著作《大教学论》中首次提及教育分流的问题。夸美纽斯认为学校教育应该分为学前教育、初等教育、中等教育和大学教育几个阶段。其中每一阶段学习时间为6年,每一阶段的教育应设立不同的学校、不同的班级,班级里也根据客观条件分成若干小组。夸美纽斯主张初等教育必须让所有男女青年“开放入学”,入学后再实施分流的策略;大学阶段的教育“必须经过公开的考试”才能进行分流,大学生可根据个人的天性倾向、教会及国家的需要,集中全部精力于最适合他天性的学科上,比如神学、政治、医学等等。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,继夸美纽斯之后,大量的、专题性的分流研究二战后才开始出现。在我国,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分流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,刘少奇同志倡导推行“两种教育制度,两种劳动制度”后学校的教育分流逐渐走上了正轨。后期由于极左思想,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合理分流被视为资本主义“双轨制”,分流试验被迫中止。“我国从1978年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,对单一的教育结构进行调整,从而使教育分流得以重生”。
  2对教育分流作用的讨论
  2.1教育分流促进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

   论文榜(www.zglwb.com),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、投稿辅导的网站。
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,寻求投稿辅导代理,快速投稿辅导,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:省级投稿辅导/国家级投稿辅导/核心期刊投稿辅导//职称投稿辅导。


栏目列表
联系方式
推荐内容
 
QQ在线咨询
投稿辅导热线:
189-6119-6312
微信号咨询:
18961196312